<th id="zofy7"></th>

    1. <th id="zofy7"><option id="zofy7"></option></th>

      <th id="zofy7"><video id="zofy7"></video></th>

        <th id="zofy7"><option id="zofy7"></option></th>
        <big id="zofy7"></big>
          <code id="zofy7"></code>
          1. <code id="zofy7"></code>
            <strike id="zofy7"></strike>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中國青年報》:國企十年改革,一場更接近市場的改革

            走進新興際華

            《中國青年報》:國企十年改革,一場更接近市場的改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劉世昕 崔麗 作者:燕蒼娜 發布時間:2013-07-09 瀏覽量:次

            不久前從天宮一號做客歸來的3位神舟十號航天員每人都有兩雙不同功能的“戰靴”——出征靴、交會對接過艙靴。這在整個載人航天工程中,或許是最微不足道的環節之一,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靴子,要滿足防塵、防污染、防輻射、防靜電、防刺穿等多項要求,對保證航天員的安全至關重要,每雙靴子的背后都有一項大工程。

            這些“戰靴”是由我國最大的軍需品集成供應商、世界500強企業新興際華集團研制的。而回到本世紀初,這家“航母級”的企業才剛剛由70多家小舢板式的企業組建而成,各家企業的虧損額加起來高達24億元,10多家企業面臨破產。

            當年的那次重組曾經被形容為“像把一堆土豆撮到一塊,放在麻袋里”,而且“這堆土豆模樣不同、大小各異”,相互間行業差異大、缺乏關聯度,子公司間往往還是競爭對手。

            很難想象,那“一麻袋不被看好的土豆”在經歷了10多年來的一系列改革后,憑借2011年度營業收入1476.11億元、凈利潤28.61億元的規模躋身世界500強,涉足冶金、輕工、機械等行業,同時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球墨鑄鐵管研發制造商。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評價說,新興際華集團的變革是近1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始于1984年的國企改革,長期的糾結與難點就在于,脫胎于計劃經濟的數百萬家國有企業要逐步轉軌到市場經濟的快車道,曾經靠補貼、等調度的企業必須尋找一套合適的現代企業制度模式。尤其是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90年代末期的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和國有困難企業關閉破產等一系列改革與陣痛后,留下的企業如何在市場的商海中搏擊,實現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發揮其影響力和控制力,成為國企改革最為清晰的目標。

            2003年春天,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的代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孕育而生。而此舉也被認為是國企改革邁出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關鍵一步,使國有企業真正走向市場,成為獨立的競爭主體。

            相比上世紀90年代末國有困難企業關閉破產改革,這10年的改革少了驚心動魄,卻是更接近市場的改革。

             

            進退之間的選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黎明公司在東北地區最出名的產品是“航空牌”洗衣機。人們似乎已經淡忘,這個“一五”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的“共和國長子”的主業應該是發展航空發動機。

            和洗衣機一起轟轟烈烈被生產出來的還有炒菜鍋、自行車、菜刀等數百個民用產品,但這樣產品觸角泛濫的發展并沒有改變這家企業的生存困境。到1997年年底,曾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搖籃”的黎明公司已累計虧損2.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104%。

            當時,有老職工算了一筆賬,全廠每個職工要背負1萬多元的債務,而且大家已經無奈地習慣了一到發工資的日子,廠區門口的黑板上就會寫上“工資在途”。

            正是在企業最困難的時期,41歲的林左鳴帶著國務院的一紙任命出任黎明公司總經理。面對困境,林左鳴給出了“理出一條好思路,建設一個好班子,帶出一支好隊伍,開發一批好產品”的“施政綱領”。

            他最為果斷的決策就是,收縮攤子越鋪越大的低端民品生產,回歸航空發動機主業,向燃氣輪機發起進攻。全廠最優良的技術資源被投入到主營業務之中,航空主業的質量狀態、管理水平和交付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逐步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規模效益。

            當時,林左鳴說得最多的就是,“最有效的競爭策略是回避弱項競爭。”“越是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核心專長,越有利于我們贏得競爭。”

            如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燃氣輪機已成為黎明公司的“拳頭”產品,也使得我國在國防、重工業領域的動力裝置不再完全依賴進口。2012年,黎明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30億元。

            實際上,像黎明公司這樣回歸主業、在關鍵領域發揮國企優勢的改革路徑也是近年來大多數企穩向好的“國字號”企業的共同選擇。

            在業界看來,國企改革既要有微觀上深化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也要有宏觀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推進。國務院國資委首任主任李榮融就多次表示:“國有企業要有進有退,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進退之間其實蘊涵的是國有企業如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支柱地位的選擇。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回憶說:“過去,我們追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以為國有企業越多越好,但國有企業分布過寬,力量分散,形不成規模效益,而在一些需要國有企業發揮作用的領域,又缺少競爭力。”

            數字增減的變化是,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央企有196家,目前已減至117家,而且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也在減少,國有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占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已從上世紀末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27%。但央企創造的利潤卻在大幅上升,近10年來,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2.5萬億元,增加近7倍。

            專注主業的結果是,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的資產集中在國防、能源、通信、冶金、機械等行業。

             

            尋找貼近市場的公司治理模式

            2012年盛夏的一天,新興際華集團正在召開董事會,激烈的討論之后,董事們要求終止8個已經啟動、但是市場前景不好的項目,以免公司遭受到更大的損失。這樣的董事會在新興際華一年至少要召開4次。

            實際上,新興際華集團的董事會9名成員中,只有4人來自該集團內部,其余都是國資委聘請的外部董事,他們有的掌管過企業,有的在政府部門工作過,還有的是財務、法律專家。

            國資委推行這樣的公司治理架構,意在改變過去國企管理中存在的“一把手”一言堂、缺少制衡機制的問題。而業界則認為,從微觀來看,國企改革的歷程,也是國企在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過程。

            一位見證了國企改革歷程的官員回憶說,國資委成立之前,中央部委里能插手國有企業管理的部門很多,最極端的情況是,企業的“一把手”由中組部管,“二把手”是人事部管,“三把手”到“七把手”是機械工業部管,還有“八把手”,可能是企業所在的地方政府管。這就導致多個部門都對企業負責人的任用有發言權,而最終誰也不對企業的生存負責。

            相應的,企業的經營行為也受制于多個部門,比如,企業的基本建設歸國家計委管,技術改造由經貿委管,資產又歸在財政部……最后的結果是國有企業的“婆婆一大堆”,誰都管,誰也都不管。雖然管的部門多,但沒有哪一個部門對企業的經營者進行激勵和約束。

            所以,當國資委于2003年成立時,許多企業的反應是,“這個婆婆會怎么管?”

            國資委的態度是,“自己不是婆婆,而是老板”。怎么經營是企業自己的事,國資委只負責監管國有資產是否得到保值增值,對企業的經營者進行考核和激勵。監管就是要倒逼企業尋找最貼近市場的公司治理模式,國資委成立后,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推進國有企業規范的董事會建設。

            20054月,現任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的劉明忠接手新興際華時,這艘由70多個小舢板拼湊的“航母”正面臨如何減負前行的困境。四處漏水的“航母”帶給劉明忠的思考是,傳統國企遭遇發展瓶頸的根源在于企業的體制、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成為劉明忠和集團亟需破解的現實課題。

            就在那時,劉明忠聽說,國資委正在試點國有獨資公司建立董事會,就主動要求加入到試點單位,成為規范和優化集團公司治理的“吃螃蟹”者。一批有豐富經驗、專業知識的高級管理人員、專家學者成為新興際華外部董事的人選。

            集團每一次重大決策前,劉明忠都會提前派人把相關的討論內容交給外部董事過目,如有異議,當即反饋,修改后再上董事會正式討論。最多的一次,曾經被外部董事否決過6次。此外,新興際華執行外部董事一票否決權,而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做到了最大限度尊重外部董事意見。

            正是有了外部董事“冷眼旁觀、深度參與”的獨特介入,保證了新興際華近年來重大決策無一失誤。

            目前,已有50家中央企業成為規范董事會試點企業,其中4家企業進行了由外部董事擔任董事長的探索。董事會制度的基本健全和運作的逐步規范,初步實現了試點企業決策權與執行權的分權制衡,使國有企業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水平和法人治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國企在競爭領域也能搞好

            在北京東三環的財富中心寫字樓里,新興際華集團只有60余人的企業管理總部在高效運轉,很難想象如此精干的企業總部管理著700多億元資產、8萬多名員工。

            新興際華集團的一位高管比喻說,如果說完善的董事會制度是一個人的大腦,那么有了聰慧的大腦,還得有健全的四肢,這就需要企業有一套高效的運作體系。

            在新興際華,這套體系被抽象為“層層模擬法人,人人算賬挖潛力”和“產供銷運用快速聯動反應機制”。

            2008年開始,在集團核心企業新興鑄管股份公司試點推行“模擬法人實體運行機制”:以降本增效為中心,將市場機制引入到集團各子企業所屬的事業部(分廠)、車間(工部)、工段和班組等,這些原來不是法人的企業內部經濟主體和生產單位之間,實現內部經濟主體的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通過劃小核算單位,將總指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工段、班組、員工,充分體現經營成果與薪酬總額掛鉤,從而實現“人人算賬挖潛力”。

            有了“模擬法人”,還必須通過高效的業務協作來保障,新興際華集團為此同時推行了“產供銷運用快速聯動反應機制”。每一個訂單下來,各部門通過快速聯動,馬上對生產成本進行快速測算,將項目任務科學分配,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主動關注市場,面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從而最大程度實現降本增效和挖掘利潤源泉。”新興際華集團總經理沙鳴說,正是靠著這套管理模式,新興際華成功地應對了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逆勢而為在2012年闖進了世界500強。

            國資委的一份調研報告這樣評價,新興際華發展快、效益好,證明了通過經管模式的改革創新,身處完全競爭市場領域,國有企業也同樣可以實現持續快速發展。不僅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能搞好,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能搞得更好。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的規律,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邵寧說,在這個背景下,未來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是要逐步發展為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主體,實現國有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最終結合。

            http://zqb.cyol.com/html/2013-07/02/nw.D110000zgqnb_20130702_6-06.htm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在线 一区,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综合社区,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